(原摘)“认宗诗”,也称送子诗、上马诗
听长辈讲,出生于唐末的福建邵武禾坪黄氏大始祖黄峭山,曾屡建军功,官至工部侍郎、奎章阁学士。五代初他厌倦行伍征伐,弃武从文,归里办学,兴办和平书院,造福乡梓。他在八十寿诞时,置酒备席,宣布一重大决定:将家族所积累祖产平分二十一份,令其二十一子各领一份祖产和家谱,离开家乡到异地另拓基业。并口吟七律一首,与诸儿孙作别,诗云:
骏马奔腾往异方,任从胜地立纲常。
年深外境犹吾境,日久他乡即故乡。
朝夕莫忘亲命语,晨昏须荐祖宗香。
唯愿苍天垂保佑,三七男儿总炽昌。
这就是海内外黄姓子孙广为传颂的“认宗诗”,也称送子诗、上马诗、家训、大祖遗训。
在福建蒲田、广东潮阳以及梅州、河源、深圳等地,黄姓同宗,不管是客家人,还是闽南潮汕人,黄姓族谱的体系是清晰的,“认宗诗”也是相同的。“日久他乡即故乡”的诗意已被黄姓后裔带上了开拓创新的征途,融入到新的家园,世代相传,人文蔚盛。
黄姓“认宗诗”也是客家人的写照。客家人的祖先于秦朝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起,从黄河中游南下,以后历魏、晋、南北朝、唐、宋5次较大规模迁徙、聚居、向外拓展,成为炎黄子孙中一个遍布全球且有鲜明人文特征的重要民系族群。据有关学者估计,全世界客家人约有1亿人。客家民系,保持着其特有的语言、风俗、建筑风格,以及缅怀祖先的感恩文化。同时,这一族群又有机融入了南国沿海和海外区域,形成生生不息的持续发展态势。
评论